科学尚未普及
  • 科学尚未普及 - Velaciela 文档备份之一
  • 投资感悟及杂谈集
    • 湖心亭的雪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三)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二)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一)
    • 逃往永恒 (三) “万亿传世投资”
    • 超不超导,与你没关
    • 清北难还是A9难?
    • 五年十倍:巴菲特早期投资
    • 有十几种外星人,却只知道黑暗森林的大刘黑粉
    • 巴菲特活一千年也会亏光
    • 二舅不炒股,生活也没放过他
    • 刘慈欣作品赏析:流浪地球
    • 中国人能否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 新东方的失败和重生
    • 救市后何去何从
    • 中钙退市怎么办?
    • 我们为什么需要在国际问题上讲道理
    • 盈亏同源、均值回归和幸存者偏差
    • 我来说说私募赔钱那点事
    • 熊市中期切忌加杠杆
    • 脱实向虚的自我修养
    • 科学尚未普及
    • 选择做英雄的成本
    • 大多数人其实从未站起来过
    • 人不能被教育,只能被天启
    • 为什么做对的事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 逃往永恒(二)
    • 逃往永恒(一)
    • 《井冈山》三篇
    • 那些年我追过的投资大V
    • “价值投资”的难度:茅台、腾讯、BTC
    • 三体人为什么知行合一(下)
    • 三体人为什么知行合一(上)
    • 贫富差距一直在持续减小
    • 文明与岁月系列之一:按险分配
    • 泡沫破了怎么办?
    • 房价高了,科技就会不发达吗?
    • 优秀的人,都不抱怨(二)
    • 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 听别人说,成功者是怎么成功的?
    • 教师节聊聊李笑来老师
    • 吊死在生活的树上
    • 读历史的三重境界
    • 有两个代码的A股:奥赛康事件始末
    • 如何用好厨房垃圾粉碎机
    • 小女孩之死的鸡同鸭讲
    • 视死如归
    • 大刘的世界观与投资
    • 从华为问题看未来的新挑战
    • 北邮分数线高于财经大学?——经济学家,尽放狗屁!
    • 被张化桥先生拉黑
    • 从怀孕该不该养狗说起
    • 文明和牛市的燃料
    • 突发事件的意义
    • 李文亮医生到底是怎么得病死的?
    • 为什么讨论越来越难了?谈内容平台的命运
    • 奔涌吧,韭浪
    • 助力共同富裕,征收股票利得税刻不容缓
  • 经济学及交易策略集
    • 浙江国祥没有问题
    • 关于新股的岁月史书…
    • 你们又开始怪融券了…
    • 限制减持的政策实施应慎重
    • 人工智能将会是今后的投资主线(1)
    • AIGC对搜索的变革猜想
    • 总结2022上半年的投资
    • 永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 周期大师巴菲特的逃跑技能
      • 别让巴菲特跑了——1969年逃顶记
      • 重读经典之巴菲特:通货膨胀如何欺骗股票投资者
    • 政策调控的思考框架
    • 网络股的周期特性
    • 毁三观,树新生,才能配得上核心资产
    • 推荐股票的自我修养
    • 大V发言的自我修养
    • 网络股和电商股未来还是不是科技股?
    • 日本人视角中的历史行程
    • 相信《价值》就能挣到钱吗?
    • 关于加杠杆这件小事
    • 如何合理承担风险(下)
    • 如何不被生活抽耳光(上)
    • 如何抓住投资的机遇
    • 有效市场,以上全错(二)
    • 有效市场,以上全错(一)
    • 让有效市场见鬼去吧
    • 宝山空返
    • 低估策略优于成长策略
    • “价值投资”到底是个什么鬼
    • 欧成效思想体系如何应用在炒股暴富(上)
    • 此时不应继续恐惧
    • 瑞幸:天空之城的破灭与宏观对冲的崛起
    • 美股到了见顶的时候吗?
    • 收益率的阴暗预言
    • 降息救不了美国: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
    • 这一次,病毒替你把桌子掀了!
    • 康波周期中的技术创新
  •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研究
    • 写个小故事,USDC的硅谷银行之夜
    • 遥远的救世主
    • 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 区块链财富自由之路(一)比特币
    • 犹记当时烽火里—2017区块链往事
    • 山寨币投资的共识是什么?
    • 作为抵押凭证的比特币
    • 为什么普通人应该至少投资0.1个BTC
    • 比特币或作为一种保险存在
    • 比特币是“泡沫之母”吗?
    • 在火星上使用比特币?
    • WSB延烧币圈,BTC可能出现史诗级逼空
    • 参考黄金的比特币定价机制
    • 当前可适当配置比特币
    • 我为什么没有在比特币上发财
    • 比特币之二:名字叫币就是币吗?
    • 我为什么说能持有1个比特币的都是人类精英(下)
    • 我为什么说能持有1个比特币的都是人类精英(上)
    • 为什么人们难以接受比特币——一个投资行为学研究 一个比特币的投资行为学研究
  • 投资理念集
    • 定投能实现财务自由吗?
    • 被动投资的风险初探
    • 两周从欧皇到非酋:白银十年大顶怎么来的
    • 讲个故事:不要试图合理化行情
    • 持有十年?别闹了 持股时间长等于价值投资吗?
    • 打翻鸡汤之中巴们的刻舟求剑(上)
    • 死神永生:投资理论的夏虫语冰(下)
    • 股神们永远不会说的秘密:卖出(上)
    • 股神们永远不会说的秘密:卖出(下)
    • 投资者的选择与命运
    • 巴菲特年轻时重仓加杠杆
    • 何为低估何为高估?(1)
    • 港股化与“价值投资”的穷途末路
    • 腾讯应值几个钱?
  • 投资案例集
    • 上海汽车股改前后
    • 随便说说瑞幸咖啡
    • 瑞幸咖啡之二
    • 瑞幸到今天到底能看出什么?
    • 瑞幸无人战略,疫情期间突围?
    • 投资新浪微博的经验和启示
    • 上半年投资之“新冠大捷”
    • 自媒体之王
    • 及时离去
    • 当我们在说顺势或逆势时,我们在说什么?
    • 新年聊聊紫金矿业
    • 申购新股能赚到100万吗?
    • 炒股能赚到一千万吗?
    • A股或向万点进发
    • A股或向万点进发(二) 股票可以涨多高?
    • Valuation of bitcoin miners
    • 从中远海控看,投资终究是一个人的事
    • 要你命3000的一些思考
    • 2022,我们该说些什么?
    • 以岭药业,只看股票,不看疗效
    •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三体讲了什么故事
  • Import
    • 雪球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经济学及交易策略集

关于新股的岁月史书…

20230922

Previous浙江国祥没有问题Next你们又开始怪融券了…

Was this helpful?

前文提要: 在A股这三十年里面,要说什么没变,那就是新股炒作。高价发也炒,低价发也炒,询价炒定价还炒。有没有融券都炒。高科技炒,低科技也炒,小盘股炒,中石油还炒… 很多投资者可能对以前的A股不了解,认为目前新股上市交易有些问题,还说要取消转融通,有的说要首日全流通,但这些似乎都没什么用,这些招数在以前都用过…

如果要我说点什么,我不得不说,目前证监会的新股制度,是有史以来最公平的。我支持目前证监会的新股制度。改回以前的办法去,情况只能更糟,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更严重。归根结底,不参与新股炒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之前实施过的新股发行和交易制度

A股历史上新股是改了又改,原地转圈。基本上能试的制度都试遍了。我这里把新股发行制度和首日交易制度做一些分类:

发行制度对于散户而言,主要包括发行配额限制、申购限制和发行价限制。

最开始A股实行严格的配额制,每个省份只有几个上市名额。随着逐渐市场化,这个配额不断增加,但还是审批制。这造成了新股数量稀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炒作。经过这些年的折腾,A股现在改成了注册制。当然我也不是外宾,在中国,审批是审批,注册,备案,登记,自律还是审批。但是,注册制是松得多的审批。 相比以前的配额,注册制上市公司数量大增,对财务指标也相应放松了。

申购限制主要是现金申购和市值申购,以及申购上限。以前A股实施过现金申购,就是你有多少钱就都可以拿来申购,不需要买市值。而且以前没有申购上限,你有1亿现金就可以申购1亿的新股。后来对单一账户有上限,现在是市值申购+单一账户上限。 虽然现实中有很多人用多个账户申购,但相比之下公平多了。

如果还要改,就只能改成港股的“一人一手”了。

发行价格限制主要是定价和询价,定价就是规定一个市盈率,询价就是机构报价。当然目前的询价也不伦不类,但是至少比之前几年的“23倍市盈率定价”要高得多。

交易制度我这里特指上市首日及前几日的交易制度。

最开始没有T+1和涨跌幅,这里不谈了。

后面第一天没有涨跌幅,但是有T+1.

再后来改成第一天有盘中上涨限制,涨到一定程度要停牌。第二天恢复正常。

现在改成了前五天都没有涨跌幅限制。

以前没有融券,后来推出了融券。其实融券推出有一段时间了,之前都没人提,现在跌了,亏了,投资者开始抱怨融券。

也就是,审批制还是注册制,从定价到询价,从有涨跌幅到无涨跌幅,有没有融券,市值配售还是现金申购,能试的都试过了,就差新股首日全流通了。而港股等市场首日也不是全流通的,还有一些大股东的股票锁定。这个新股首日全流通也曾经尝试过“老股首日配售”,结果被骂后取消。IPO更是停了开开了停,30年来折腾来折腾去,证监会真的已经尽力了…

2,以前A股新股上市的岁月史书

如果说今天A股新股上市制度还有什么问题,那以前的新股上市制度简直是地狱。我现在可是完全站在个人投资者的立场讲的。

先说发行制度吧。 最开始的配额制,股票数量少是少了,但是质量必然奇差无比。不要说什么“我就炒三天”之类的,90年代后期的一大批配额公司很快就退市了,都没能活到股改。特别是东北的一大批,纯粹就是给国企发工资用的,这就是你要的计划经济(由市场经济来输血)。

可以说配额制时期发行的股票,除了000001深发展和000002万科外,都是垃圾,无一例外。

而今天改成注册制,可以说投资者可以选择的公司极大增加,觉得公司不好可以不买,比以前只有那么几个烂股的时期相比,好到哪里去了。当然有人说那些烂股涨了几万倍,但是你穿越回那个时代,也不会有胆量敢买股票的……

从发行价的角度看,定价发行都沦为了向打新者定向输送利益的工具。不论定价10倍还是23倍,偏低的定价都导致申购者实现套利。而询价固然价格高一些,但大多数钱还是进了上市公司。

这里有个问题。很多人在我之前文章下留言说,打新的人赚去了差价,肉还在锅里,上市公司赚取了融资,钱就没有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职业打新者打新收益,特别是在不需要市值配售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回流市场。相反上市公司多融资,可能可以提高竞争力,将来股价上涨也就有了保证。这是被2014-2015年牛市所证明的事实。

在2013年左右搞的新股询价制度改革,使得大批新股过量融资。看上去伤害了市场,但公司也储备了较多现金。到了2015年牛市期间,这些现金被用于并购重组,股价大幅上涨,实现了牛市。当然,并购重组又再度成为一个利益输送的管道,牛市成了镜花水月——这也再次说明,A股不过是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而已,A股改变不了什么。

3,今天申购制度进步很多

在那个时代,新股申购的暴利是属于挪用公款的公司以及能搞来贷款的关系户。可以说那时候的新股就是股市里的“官倒”。我记得那时候长期有5000亿左右现金囤积在A股里申购,每年赚取10-20%不等的无风险收益。那时候一块钱是多少钱,你不服,能咋地?

那么假设我有90万,中一手能赚多少钱呢? 假设开盘48就卖,大概能赚个30块钱,折合3万人民币。也就是如果你能搞来90万,这一次你稳赚3%。而2007年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万人民币!

这才叫赤裸裸的利益输送,这才叫明目张胆的加大贫富差距。只要你能搞来90万(在人均收入不到2万的社会里),管你怎么搞的,借的也好,挪用的也好,你就能套利出3万来。如果你自己有90万,你就越来越富,尽管普通人一年也挣不了3万。

今天首先你要买市值,为稳定股市做贡献,然后每个账户单一股票申购上限也就是20-30个签次,折合几十万而已。一个账户打一年新,平均能中1-2个就不错了,而且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签赚的钱也不能算多,多的两三万,少的也就几千,基本上公平分配。机构的配售有6个月锁定期。

很多人岁月史书,就类似于说回到前30年有多公平,你如果能穿越回去,可以在大队干部面前谈谈公平。

4,询价和定价

我之前的文章里讲了,无论询价还是定价,都无法抑制炒新。我之前在定价阶段也申购新股,申购的结果就是上市第一天后一直数板,第一个破板出场。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把打新的利益输送给我,和输送给上市公司,对于接盘的人而言区别并不大。那么与其把这部分利益输送给我,不如输送给上市公司,好歹还支持了实体经济。

因为担心投资者诟病询价下新股发行价格高,A股很长时间内实行了定价发行。可是定价的结果就是大量资金申购,差价全部被申购新股的资金(甚至很多是挪用公款的,单位贷款的)套取了。后来改询价,结果还是爆炒。但在询价背景下,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流入了上市公司,总比被套利者全部套走强得多。

如果投资者认为目前询价的价格过高,又要求改回定价,只能导致申购的人赚更多的钱,上市公司融资更少的钱。

5,首日交易制度

如果要说还有什么严重问题,我认为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首日交易制度。而从目前的改革看,似乎这个问题是历史上最轻的。

6,流动性哪里去了

根据交易所的统计,参与新股首日炒作的账户和金额,95%以上都是个人。新股炒作就是散户行为。有人说,在询价制度下,如果有大资金操纵咋办?

答案就是凉拌,不参与,大资金咋出货呢? 这方面不妨看看港股。

港股新股首日炒作也很严重,问题是,港股第二天就没了成交量… 绝对不会给那些恶炒新股的人和接盘资金出逃的机会…

所以,A股问题还是出在流动性上。由于各种国情,A股大多数投资者不相信基本面,认同股票只是炒作符号,才导致不该有流动性的东西(新股)有了流动性,该有流动性的东西(蓝筹股)没有了流动性…

而更熟悉国情的资金,则针对这个现象,设计了套利工具…

你看,这哪里是A股,分明还是社会的一小部分。因为国情,所以特色。因为特色,所以有人吃特色。因为有人吃特色,所以国情更糟糕了…

7,遏制新股炒作,还是要靠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不是喊打喊杀去找责任人,很简单,那就是不买高价新股,不提供流动性,等到新股没有流动性了,发行商高价开盘,第二天暴跌没人接盘,自然也就高价不起来了。

当然这点很难,在一个这也不让,那也不让的社会里,A股是为数不多的,可供幻想暴富的窗口。在一个很多人崇拜什么白大褂、炒股养家、老赵哥的地方(这些人,放在国外都是罪犯),剥夺一个发财梦,实在是太残酷了。但是你也可以加入理智的打新大军(而不是炒新大军),成为套利者中的一员,开始直面淋漓的鲜血的人生。

不过,随着全面躺平时代的来临,似乎新股的梦也该醒了。

进入这个世纪后放开了一些,A股才有了一些能看的股票,什么都是这个世纪上市的。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A股发行是最不公平的定价+现金申购。那时候有一项服务叫做“自动打新”,也就是你存钱在证券公司账户里,每个新股券商会帮你自动申购。中签了坐地收钱。 那时候新股也没有单一账户申购限制,只要你能搞来现金,你就坐地赚钱。

现在申购改成了市值配售+账户上限,已经是极为公平了,再要公平,就只能一人一手了。我写的 就是在这个制度下运作的。虽然专业打新控制多个个人账户,但是也是有限的,如果放开搞,那你们不可能申购到任何东西。

我们以为例。中石油上市时,单一账户申购上限是12亿股,可以认为是没有上限。发行价16.7,一手1000股,中签率在1.8%到1.9%之间,至少需要90万才能保证中一手。 现实中申购冻结了3万亿资金。

首日交易制度中最麻烦的一点就是首日无涨跌幅和T+1结合,会使得首日的新股流通盘越来越小,很容易出现一些操纵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上市第一天的集体停牌。虽然引入了盘中停牌制度,但是盘中停牌又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因为只要设法把股价炒到盘中停牌的价格,就可以保持这个股价到收盘,第二天抢着挂跌停就行了。

那时我还年轻… 但是我准确的认知到,上市首日的涨幅与公司无关… 于是我选择了300028这个流通盘最小的公司(已经退市),开盘买入,果然顶到临时停牌,接下来又顶到全天停牌… 就这样一停停到三点,单日浮赢了50%。 然后第二个交易日(10月8日)早上起来挂跌停… 结果盘中跌停打开,顺利实现出货。

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改T+0。 但是在全市场都T+1的大背景下,只针对新股改T+0是不公平的,现在新股前五天改无涨停板,相对而言有进步,可以有效防止在T+1背景下拉尾盘的情况——第二天开盘跌一半,以后就没人敢拉了。比如 ,我觉得表现就很棒,第二天的腰斩没能让第一天拉尾的资金出来,以后不就遏制这种行为了吗?

就以这几天被人骂的 为例吧,这是个典型的垃圾。上市第一天(这可是T+0)——成交了几十亿,基本上中签的筹码都完成了交换。然后第二天就缩量到2亿,然后暴跌归零。这样的话,亏损的资金,就仅限于第一天的人,这些人可能是赌徒,也可能是周老板安排的接盘侠——你们爱亏不亏,其他人不看不碰,在归零过程中,该股再无放量,以至于周老板不得不出了一个“假派息”的下策…

而“” 从上市第一天到今天,天天爆量,不是说好了“上市首日”炒作吗,怎么后面还在炒? 这么疯狂的炒作,怎么能怪人家融券呢?如果有本事炒到六个月,估计机构投资者就该出货了。

你们又开始怪融券了…
茅台
证券公司
申购新股能赚到100万吗?
中国石油
创业板
创业板
$盟固利(SZ301487)$
$鲁大师(03601)$
金帝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