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尚未普及
  • 科学尚未普及 - Velaciela 文档备份之一
  • 投资感悟及杂谈集
    • 湖心亭的雪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三)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二)
    • 黑暗光年的永恒星空 读刘慈欣系列作品(一)
    • 逃往永恒 (三) “万亿传世投资”
    • 超不超导,与你没关
    • 清北难还是A9难?
    • 五年十倍:巴菲特早期投资
    • 有十几种外星人,却只知道黑暗森林的大刘黑粉
    • 巴菲特活一千年也会亏光
    • 二舅不炒股,生活也没放过他
    • 刘慈欣作品赏析:流浪地球
    • 中国人能否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 新东方的失败和重生
    • 救市后何去何从
    • 中钙退市怎么办?
    • 我们为什么需要在国际问题上讲道理
    • 盈亏同源、均值回归和幸存者偏差
    • 我来说说私募赔钱那点事
    • 熊市中期切忌加杠杆
    • 脱实向虚的自我修养
    • 科学尚未普及
    • 选择做英雄的成本
    • 大多数人其实从未站起来过
    • 人不能被教育,只能被天启
    • 为什么做对的事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 逃往永恒(二)
    • 逃往永恒(一)
    • 《井冈山》三篇
    • 那些年我追过的投资大V
    • “价值投资”的难度:茅台、腾讯、BTC
    • 三体人为什么知行合一(下)
    • 三体人为什么知行合一(上)
    • 贫富差距一直在持续减小
    • 文明与岁月系列之一:按险分配
    • 泡沫破了怎么办?
    • 房价高了,科技就会不发达吗?
    • 优秀的人,都不抱怨(二)
    • 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 听别人说,成功者是怎么成功的?
    • 教师节聊聊李笑来老师
    • 吊死在生活的树上
    • 读历史的三重境界
    • 有两个代码的A股:奥赛康事件始末
    • 如何用好厨房垃圾粉碎机
    • 小女孩之死的鸡同鸭讲
    • 视死如归
    • 大刘的世界观与投资
    • 从华为问题看未来的新挑战
    • 北邮分数线高于财经大学?——经济学家,尽放狗屁!
    • 被张化桥先生拉黑
    • 从怀孕该不该养狗说起
    • 文明和牛市的燃料
    • 突发事件的意义
    • 李文亮医生到底是怎么得病死的?
    • 为什么讨论越来越难了?谈内容平台的命运
    • 奔涌吧,韭浪
    • 助力共同富裕,征收股票利得税刻不容缓
  • 经济学及交易策略集
    • 浙江国祥没有问题
    • 关于新股的岁月史书…
    • 你们又开始怪融券了…
    • 限制减持的政策实施应慎重
    • 人工智能将会是今后的投资主线(1)
    • AIGC对搜索的变革猜想
    • 总结2022上半年的投资
    • 永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 周期大师巴菲特的逃跑技能
      • 别让巴菲特跑了——1969年逃顶记
      • 重读经典之巴菲特:通货膨胀如何欺骗股票投资者
    • 政策调控的思考框架
    • 网络股的周期特性
    • 毁三观,树新生,才能配得上核心资产
    • 推荐股票的自我修养
    • 大V发言的自我修养
    • 网络股和电商股未来还是不是科技股?
    • 日本人视角中的历史行程
    • 相信《价值》就能挣到钱吗?
    • 关于加杠杆这件小事
    • 如何合理承担风险(下)
    • 如何不被生活抽耳光(上)
    • 如何抓住投资的机遇
    • 有效市场,以上全错(二)
    • 有效市场,以上全错(一)
    • 让有效市场见鬼去吧
    • 宝山空返
    • 低估策略优于成长策略
    • “价值投资”到底是个什么鬼
    • 欧成效思想体系如何应用在炒股暴富(上)
    • 此时不应继续恐惧
    • 瑞幸:天空之城的破灭与宏观对冲的崛起
    • 美股到了见顶的时候吗?
    • 收益率的阴暗预言
    • 降息救不了美国: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
    • 这一次,病毒替你把桌子掀了!
    • 康波周期中的技术创新
  •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研究
    • 写个小故事,USDC的硅谷银行之夜
    • 遥远的救世主
    • 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 区块链财富自由之路(一)比特币
    • 犹记当时烽火里—2017区块链往事
    • 山寨币投资的共识是什么?
    • 作为抵押凭证的比特币
    • 为什么普通人应该至少投资0.1个BTC
    • 比特币或作为一种保险存在
    • 比特币是“泡沫之母”吗?
    • 在火星上使用比特币?
    • WSB延烧币圈,BTC可能出现史诗级逼空
    • 参考黄金的比特币定价机制
    • 当前可适当配置比特币
    • 我为什么没有在比特币上发财
    • 比特币之二:名字叫币就是币吗?
    • 我为什么说能持有1个比特币的都是人类精英(下)
    • 我为什么说能持有1个比特币的都是人类精英(上)
    • 为什么人们难以接受比特币——一个投资行为学研究 一个比特币的投资行为学研究
  • 投资理念集
    • 定投能实现财务自由吗?
    • 被动投资的风险初探
    • 两周从欧皇到非酋:白银十年大顶怎么来的
    • 讲个故事:不要试图合理化行情
    • 持有十年?别闹了 持股时间长等于价值投资吗?
    • 打翻鸡汤之中巴们的刻舟求剑(上)
    • 死神永生:投资理论的夏虫语冰(下)
    • 股神们永远不会说的秘密:卖出(上)
    • 股神们永远不会说的秘密:卖出(下)
    • 投资者的选择与命运
    • 巴菲特年轻时重仓加杠杆
    • 何为低估何为高估?(1)
    • 港股化与“价值投资”的穷途末路
    • 腾讯应值几个钱?
  • 投资案例集
    • 上海汽车股改前后
    • 随便说说瑞幸咖啡
    • 瑞幸咖啡之二
    • 瑞幸到今天到底能看出什么?
    • 瑞幸无人战略,疫情期间突围?
    • 投资新浪微博的经验和启示
    • 上半年投资之“新冠大捷”
    • 自媒体之王
    • 及时离去
    • 当我们在说顺势或逆势时,我们在说什么?
    • 新年聊聊紫金矿业
    • 申购新股能赚到100万吗?
    • 炒股能赚到一千万吗?
    • A股或向万点进发
    • A股或向万点进发(二) 股票可以涨多高?
    • Valuation of bitcoin miners
    • 从中远海控看,投资终究是一个人的事
    • 要你命3000的一些思考
    • 2022,我们该说些什么?
    • 以岭药业,只看股票,不看疗效
    •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三体讲了什么故事
  • Import
    • 雪球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经济学及交易策略集

康波周期中的技术创新

20200414

Previous这一次,病毒替你把桌子掀了!Next写个小故事,USDC的硅谷银行之夜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康波周期理论先驱周金涛先生!

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周期)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展的一套描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描述。后经过多个经济学家发展完善,包括熊彼特在内在此基础上做了发展和拓展。该理论由已故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传入中国并作了进一步发展。关于康波周期的论述非常多,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康波周期理论描述经济周期由60年的长周期(康波周期),20-30年的中周期(房地产周期),10年的短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及3年的库存周期互相嵌套组成,在周期中资产价格按某些规律运动。

经济学界对周期理论存在质疑,认为是牵强附会和历史决定论,存在很大争议。而中国投资者引入康波周期理论又局限于资产价格的短期投机,更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方面研究被视为神棍的原因。

虽然我反对历史决定论,但在今日,今地,从反面思考这个问题可谓投入少,收益大。在股价高位扩张时考虑风险,如同在股价底部考虑收益,是投资者决胜的关键。

二、信息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必要条件

计算机在50年代就已发明,并经过一系列改进。但直到70年代才产生像样的产业,并诞生了乔布斯,盖兹这样的创业精英,开启信息革命至今。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可能对我们的投资有些帮助,至少应该让我们推测“我们现在在哪里”。

70年代,美国内燃机工业已经发展成熟并面临增长瓶颈。当时乔布斯和比尔盖兹都是基于IBM开发的芯片生产计算机,而芯片已经出现,但缺乏操作系统。双方都从操作系统入手,操纵已存在的硬件。当时美国社会已经完成工业化,工业生产能为信息技术提供基础的条件。

当时乔布斯突破的牵牛星计算机,已经成型的芯片和硬件设备只差操作系统,而成功后芯片和操作系统都可以迭代进步。比尔盖兹后来居上,用剽窃的图形界面弯道超车。而那时候比尔盖兹已经使用了日本产的NEC兼容机(已经用上了全球化产业链)——也就是说,当时美国和世界的生产能力已经能支持计算机产业的初步发展。

后来计算机产业的大发展产生的利润再次反哺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创造了更多财富,开启了信息产业的繁荣周期,直到今日。

而同时原有工业遇到瓶颈期,也使得资本愿意投入到新兴产业中。石化,汽车等产业在70年代遇到石油危机冲击,收益率下滑。同时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年轻人无出路,一方面吸毒骚乱,一方面也刺激有志青年向未知突破。如果现在优秀的年轻人都能去华尔街炒股暴富,何必要搞什么科研呢? 当时美国年轻人的绝望,正是当今的一个镜像,这也是让我想到了康波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网络连接,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已经为下一种科技门类的异军突起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收益率的持续下滑,债务的攀升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国际冲突的战争诉求,又客观上产生了下一轮科技进步的主观动因。

人都是逼出来的,没有压力,即使条件都具备了也不会挪动分毫,这点我非常清楚,也是构成周期理论的重要组成。疫情之后,通胀滞涨、债务危机、国际矛盾和战争动乱会迫使一代人放下手机,在绝望中去寻求我们文明的新出路。

三、技术突破的路径依赖

研究技术突破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剩余的人生中,我们将可能在20年内搭上下一班(假设有)技术创新的快车,实现人生意义上的真正成功。同时,有助于我们帮助下一代孩子们寻找最可能取胜的道路。哪怕仅仅是短期意义来说,也能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困境中坚持下来。人是靠希望活着的,如果没有希望,恐怕任何人都活不下去(可以理解乔布斯为什么要抽大麻了吧)。

要说可能,先说不可能。如果站在1970年畅想未来,汽车会进化成会飞的汽车吗?——恐怕非常困难。什么事情都有极限,并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内燃机的效率极限决定了汽车不仅飞不起来,还会因为石油危机而跑不动。而今天我们畅想未来,都是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再加个5G和区块链,好像未来满地都是机器人,你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这是典型的线性外推,大概率无法实现。

大刘(刘慈欣)在一次演讲中说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认为“比起对黑暗和灾难的想象力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力一贯贫乏。”并且把这种原因认为是 “同对灾难和黑暗未来的想象力相比,人们对理想未来的想象更多地受他们所社会环境的限制。” 还举了个例子说:“记得小时候,对于爱看电影的我们,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家真是一个如神话般美妙的仙境,可后来电视机有了,后来又换成彩色大屏幕的,还有了VCD甚至电脑,但又怎么样,我们得到的快乐并不比那虽然贫困却仍是金色的童年多,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增多了:我们又想要汽车,想要带游泳池的别墅,但当这些都有时,我们唯一的收获就是更多的渴望……”

这话虽然是说科幻作品,但也是对现实的一个反应,可见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力是多么贫乏,多么线性。在思考 “5G、IOT、AI” 时,我们脑子里并未脱离TCP三次握手的基本框架,更别说去挑战冯诺依曼架构了! 甚至说到云计算和大数据,会不自觉的想出一个基于HTTP的RSET API来! 这是多么的贫乏和无趣,和一辆70年代的8缸汽车一样。你想象的机器人里面只不过装了几节18650,没过几个小时就要回去充电了!

更进一步的说,我们想象中的5G、AI、大数据云计算这些东西,都只是现在IT技术的延长线,是典型的量变而非质变,并非跨越式的突破,也非构建在IT技术平台上的其他技术门类。这必将导致投资的过度竞争及收益率的降低,对投资十分不利。如果现在大家就知道了未来是这些玩意,那现在都开始投资,这个行业的竞争会到何种程度呢?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吧?

在那个“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年代,中国能学计算机的孩子有多少? 客观上这限制了竞争,也提供了机会。哪怕是在中国,都出现了李想这样的高中辍学创业成功的案例。而今天你拿一个手机,领导也拿一个手机,大家一起刷同一篇10万+,然后你说要让小孩从小学“少儿编程”,钱送到培训班里去,能有几成胜算呢? 这是供的角度。

从求的角度,现代人的注意力已经被屏幕吸得七七八八了,再玩手机也玩不出花样,网上经济和实体店产生竞争,疫情过后为了扶持实体店搞不好还会出台限制政策限制网购发展呢。全球就算所有人都上网,增量也不超过100%了,而且现在注意力价格极为昂贵,稍微做过互联网公司的都知道流量有多贵了。

因此,我强烈看空5G\AI\IOT\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过度投资,估值高的项目。即便这些东西未来发展了,收益率也很有限,一旦遇到什么麻烦(如民主党上台),就要翻车了。结合高高在上的股价,我倾向大概率是大型科技股的长期顶部,未来十年没有翻盘机会。

四、技术突破的可能路径

我认为实现有意义的技术突破(指有经济意义的,能赚钱的)应该有这几个条件

1,能利用当前的所有已有技术作为发展的平台

技术不是凭空出现的。这种新技术应该能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同汽车利用钢铁,石油一样。这种技术应该能充分与信息网络结合,利用当前网络和计算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2,物理上可行,不是飞行的汽车

必须物理上切实可行。如同计算机晶体管技术和网络光传输技术一样,都是物理定律允许的范畴下。特别是最好条件还要宽松皮实,如光纤可以弯折,晶体管电路不怕震动,无线网能穿透墙壁。

3,必须有很大的动机

无利可图的事情做不得,小黄车的教训就在眼前。最好还能有极大社会效益和拉动投资和需求,如房地产,家电。如果能和基建投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更好了。

还有一个阴暗而直接的动机是,最好还能有军事潜力,可以充作武器。

4,成本上必须消费得起

这个不用解释了。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目前几个被认为有可能的技术路径:

1,5GAIIOT云计算大数据blabla...

上面说过了,这些不属于新技术,只是现有IT技术的延伸。他们是作为新技术的基础平台而存在,并很可能因为过度供给而降低收益率。因此在这里我不讨论。

而量子计算机非常不成熟,目前尚未看到应用的可能。

2,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吸引了无数青年入坑,最后沦为养小白鼠的孟晓骏(然后在上市圈钱后恶狠狠的通过“慈善”发泄了一把)

生物技术现在看来,和IT技术结合得不错,生物信息学发展迅猛,基因技术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资源。在本次疫情中,生物信息学技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社会资本对生物技术的投资也是不遗余力,大量资金注入到生物科技公司中。

但是生物技术也面临很多问题,很多问题还是之前的科技革命未遇到的。首先就是原理模糊。虽然我们有了计算机控制的测序仪,但对基因的表达等基本原理还存在模糊的地方。这种模糊使得“转基因”等问题出现争议,更不用说应用到人体用于治病救人。这就导致了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高,费用大,对投资医药股票的投资人构成了挑战。

而从动机和费用上看,生物技术也面临很多挑战。首先应用于医学的生物技术本质上是一种药。目前人类社会的医疗制度规定了大部分医药费肯定是要找医保报销的。于是利益链就扭曲成了 “国家出钱,百姓看病,公司赚钱” ——这个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这是一个理论比较模糊、研究周期长费用贵、国家出钱百姓享受的纯消耗行业。而且这个技术没多少战争潜力(生物武器还停留在传播疫情的层次,基因武器还在科幻里,生化兵、强化人毫无用处,因为我们科技树点的是远程打击),想依靠战争拉动需求不切实际。

因此,尚不能认为生物技术能构成下一轮技术革命的主线,只是很值得关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4,其他技术

因此,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周期性的康波技术周期萧条期。这期间会很惨,投资要以防御为主,甚至必要时放弃投资。

但目前还有什么“其他技术”呢? 我不得不说还真有。当然了,有也未必是我们的机会,但正如同90年代少数中国富人家的孩子能学计算机,或许我们的孩子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机会。

这就是宇宙航行技术。

一谈到宇宙航行,就会响起一片哄笑。在大部分人眼中,宇航是(大部分情况下也确实是)花钱、危险和无意义的事。除去冷战期间之外,平时也没有这方面需求,搞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意义很小,经济意义更是赔钱。

返回式火箭是这一技术的质变。它极大的降低了航天的成本,提高了效益。更可以彻底改变卫星等行业的产业结构,允许小公司参与竞争。可以说近地空间真正向人类打开了大门。其实载人航天意义不大,大部分月球轨道以内的事情用无人设备即可完成,主要矛盾是费用。而马斯克解决了最关键的费用问题,可以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且这一领域符合全新的无人开拓的领域,面对无垠的太空(哪怕是近地轨道),无数未知的机会和风险,远非在现有技术的延长线上。而其应用的技术又是现有技术作为支撑。

最妙的是军事化潜力非常大,各国政府有充分动力去支持。有人会说弹道导弹技术早已成熟,无意义去弄几个人到宇宙里打仗,但除了玉石俱焚的核大战,平时的武装冲突很难在近地空间形成武力优势,而大规模、低成本的轨道投射能力则开启了这方面的可能性。如同丘吉尔要求皇家海军的军舰改煤为油一样,为的是方便而非简单的增加动力。spacex的快速复用火箭为美国带来极大战略优势,使美国真正可能掌握制天权。(简单的说打得起消耗战了)在未来某国和美争霸的大背景下,强化近地轨道作战能力,甚至月球轨道作战能力都有必要。这也符合了物理上更大的威力和更大的能量密度,你一定想从月球轨道利用高势能把小行星扔到对方头上去吧?比起探索火星和保护环境,我相信各国对杀人和被杀更感兴趣。

当然这对投资者不是好事,但是假设各国因种种原因在该领域密集投入20年,技术就会有巨大进步,到时候可能创造出完全未知的经济机会和产业来,因此,该领域可能是变数最大的一个领域。

结论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目前IT技术革命已经走到末期,高估值大型科技公司无吸引力,应考虑远离。接下来如果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可能唯一能做的是防御甚至不投资。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考。

而假设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我们无法突破现有技术框架,我们就有倒退甚至自毁的可能性。但是保有乐观的心态更重要,万一能走出来,进入下一轮技术周期呢?这样我们又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这样的机会值得赌。

任泽平在给周金涛先生遗作的序中说:“人生有七个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儿,满面红光的学童,哀歌的恋人,长胡子的士兵,身经百战的将军,戴眼镜的政治家,返璞归真的贤者。”

如果技术周期论成立的话,一个康波周期假设为60年加减10年,那么现在已经进入目前这个周期的尾声,对于想再搞APP创业的年轻人是一个丧钟。但是世界从来都这么残酷,搭上本轮康波繁荣的中国人,很多还是从牛棚里出来的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年初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要经历一个大周期的考验,实在是太艰险了。在周期的低谷里顶住压力,挣扎求生,还要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可谓是真正的苦其心志,是对下一轮周期伟大投资家的历史考验。

假设未来10-20年下一轮技术周期起步,我还没有退休,到时候繁荣期的龙头个股涨幅都应该在百倍以上,世界经济将进入超级繁荣,假设我们没有毁灭在这轮衰退里,那么我们应该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巴菲特。这就是研究康波技术周期的意义。 作者:Velaciela 链接:https://xueqiu.com/1755110761/146807386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然而,根据主流的康波周期研究,所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革命)正是在50多年前开始的,根据平均60多年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假设存在这种规律的话,那么如今(2020)正是计算机革命的衰退期乃至萧条期。在今年之前,大型科技公司正如日中天,展现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但如果康波周期理论成立的话,这正是周期顶部乃至衰退的标志。“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适当的逆向思考或许是良性的。而今年(2020年)的股市波动后,更加深了投资者的忧虑,是在下跌后买回来苹果,还是考虑它们永远不可能涨回去了呢?

3,技术

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以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初步建立,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技术可能成为下一轮技术突破的路径。

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仅从看就完美结合了现代IT和,甚至实现了初步的自动驾驶。其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功效已经初步被社会认可。虽然自动驾驶撞死几人,但随着技术的完善,最终安全性有望超过人类司机水平。可以说现代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个电池车,而是智能车,自动车,对生产率有较大提升。

技术(含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和传输)物理路径明晰,研发难度小,投资周期可接受,可完美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制造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利用常见材料降低成本。

这也难怪技术成为各路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除了新能车,发电,储能系统也正处于成本大幅度降低和可靠性提升的状态,有很大投资潜力。

但是,技术也具有一些问题。首先是技术潜力有限。能源的转化遵循热力学定律,不遵循摩尔定律,特别是基于锂电池的新能车及太阳能电池的能量储存和转化效率都受到严格限制。这导致新能源在对传统能源的竞争中竞争力不强。当然这部分竞争力可以通过智能化来补充。但在全球资源能源价格下降的大背景中并不乐观。

而从动机和支付能力看,技术虽较生物技术为优,但比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而言较差。新能源发电技术普遍需要补贴,缺乏经济竞争力。电动车的价格也普遍较同等级油车偏高,依靠补贴和政策倾斜才得到较大发展。而事实上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并没有太强的动机支付大量补贴为了所谓环保,特别是一旦本轮经济周期进入衰退萧条后,各国的补贴支付能力受到限制。

假设一个国家为了环保改油为电而支付成本,则降低国际竞争力,环保法令又没有国际强制性,结果就是陷入囚徒困境,谁改电谁吃亏,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长期看各国均缺乏持续性补贴的动机。而仅靠技术进步和人民环保的自觉性来实现改油为电,恐怕会需要很长时间,如果结合股票的较高估值,很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回落。

技术还严重缺乏军事应用的动机,没人想开着电池驱动的战争机器去打仗。而”能源安全”理由也站不住脚,因为锂矿物更控制在南美和澳洲,比石油更集中,无法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还不如煤变油技术。发电则增加了电网的成本,降低电网稳定性,无论从国家安全还是军事价值看都无太多意思。

从物理的角度看,煤炭石油起到的是提高功率密度,加大武器杀伤力的作用,火枪代替长弓,内燃机代替蒸汽机,冲压喷气机代替螺旋桨内燃机,能量密度越大威力越大。计算机还能提升武器准确性,起到精确打击,集中火力的作用。而是降低能量密度换取环保,世界和平的时代大家可以空谈环保,到了金戈铁马的乱世里电池载具就是一堆废铁。

因此我认为技术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好方向,但短期估值过高,如果经济陷入衰退,新能源投资也将受到影响甚至陷入低潮,会出现估值的下滑。只能做周期性的投资。但我还是很看好的,因为这是未来的希望。

而相较摩尔定律爬行一样的挤牙膏的制程、生物技术基因模糊的机制和永远也治愈不了的癌症(还有连病毒都拿不出特效药来),那一眼能看得到头的电池容量和能量转化率,最近民用宇航技术的进步简直是神速了。就spacex的进步来说,以及贝索斯等人投入巨资竞争,这些巨头似乎看到了什么。

而马斯克横跨和航天两个领域,又能把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移植到航天中来,强化飞船的自动能力。

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技术突破路径,值得重点关注,但新能源面临阶段性高估值的问题,在经济衰退中可能受到估值压缩。这方面重点还是(及产业链)。至于新能源发电技术还早着呢,离开财政补贴活不下去的。生物技术可以适当关注,可能成为一个次要路径,也能找出部分不错的机会。而作为黑马,宇宙航行技术突破已经发生,它可能会带来(当然是指地面上)全新的投资机会和商业形态,当然也可能被用作战争机器,这要看人类的德行,是变数最大的领域,应始终保持一定关注程度。

亚马逊
新能源
新能源
特斯拉
特斯拉
网络技术
新能源
新能源
太阳能
新能源
新能源
新能源
新能源
太阳能
新能源
新能源
特斯拉
新能源
新能源
新能源
特斯拉
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在越战骚乱的大学校园(《硅谷海盗》)
年轻的比尔盖兹
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